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纵横

2025年09月26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用好春秋假  释放新活力

  雨  馨

  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引发广泛关注。

  春秋假,是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这几年大众文旅消费愈发火热,不少家庭选择趁着国庆、寒暑假等长假安排亲子游。由于旅游时间集中,路上堵车、景区拥挤、抢票艰难的现象颇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小学错峰休假呼声日渐高涨。在2013年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就有春秋假的提法。后续相关部门陆续发文鼓励探索,正是对优化休假安排诉求的及时回应。

  鼓励中小学放春秋假,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背后有着多重价值考量。有育人价值。设置短暂而规律的春秋假,让学生们歇歇脚、加加油,能够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学习。有实践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不仅是汲取书本知识,也要用脚丈量生活。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田野山林感受自然变化,到社区服务中理解社会责任,带来的认知成长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也有经济效益。假日经济学早有论断,小休闲连着大消费,孩子放假,若和家长带薪休假联动,显然可以释放更大消费活力。

  有人担心“假期多了,孩子学习会不会掉队”,有人担心“插入春秋假,教学节奏会不会被打乱”。此外,双职工家庭本就忙多闲少,孩子多了几天假,如果家长的带薪休假无法落实,谁来带娃就成了问题。这些顾虑都不妨放到台面上好好讨论,比如通过课后服务等形式,帮家长消除后顾之忧。假期调整事关千家万户,充分听取意见,不断优化方案,好事方能办出好效果。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读懂春秋假背后的多重期待》)

  

  甄别土办法  提升规范性

  张双双

  担心村民超建违建,就向建房村民收保证金,可资金收管不规范,反倒成了个别干部截留挪用的“肥肉”;害怕村干部盖人情章,便用铁箱锁村章,结果群众办证明要跑断腿……在基层治理中,一些地方自制“土办法”“土政策”,看似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却触碰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红线,损害群众利益。

  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在于既接地气又守底线。“土办法”到底是因地制宜灵活执行,还是违法乱纪歪曲变通,关键看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公正、有效。“土办法”贵在管用,将“合不合规”抛在脑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推进工作,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产生新问题。自己觉得管用,群众觉得没用,初衷再好,群众也不会买账。

  用错“土办法”,根源在治理能力跟不上。个别基层干部缺乏法治思维,不懂数字化、精细化治理;一些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乡镇政务平台功能不全,本可用大数据查违建、线上办盖章,却因技术缺位耗费大量人力。“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能力短板让基层治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只能靠想当然的“土办法”临时救场。

  提升基层治理的质量与效率,必须要对违反中央政策、侵害群众利益的“土政策”及时纠偏,破除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山头主义”。对于一些有合理性、回应现实需求的“土政策”,应当注意甄别、适当鼓励,通过调研论证调整将其规范化。

  摒弃短视的“蛮干思维”,补齐法治与技术能力短板,把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将群众福祉作为落脚点,才能让“土办法”的灵活优势与“真规矩”的刚性保障相得益彰,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

  (摘编自《湖北日报》,原题为《“土办法”应当管用不能管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6日 05 版)

(责编:王潇潇、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