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抗大八分校的办学历史

方伟

2025年04月27日08:2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抗大八分校的办学历史

  位于皖苏交界处的安徽省天长市龙岗社区,是一座水乡古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以下简称八分校)所在地,留下了丰富的办学遗存,是全国14所抗大分校旧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4年多的敌后办学时间,八分校先后培养了2000多名军政干部人才,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八分校前身是成立于1940年5月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一部扩建为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不久,经时任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提议,中央军委同意,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改为抗大第八分校,由第二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建立联系。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和副师长罗炳辉分别兼任八分校校长、副校长。5月4日,八分校在天长县张公铺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张云逸作了动员报告,阐明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着重阐述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第一期开学时有学员近400人。不久,因日军发动大“扫荡”,学校几经辗转于同年秋迁到天长龙岗。由于新招收不少青年学生,学员总数达到600多人。八分校在龙岗利用相对安定的环境进行正规化办学,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1942年4月,第二期开学,学员800多人,均为第二师营以下干部。开学前罗炳辉兼任校长。同年8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对八分校取得的教育成绩给予了表扬。1943年4月,八分校撤离龙岗并移驻附近农村。当年秋季,八分校改编为第二师教导团。其后八分校(教导团)继续办学两期,培训学员800余人。

  八分校办学体制是校、队两级制。校的领导机关设有训练处、政治处(后改为部)、供给处。校机关还下设有俱乐部、医务所、实验剧团、校报社等机构。学员队主要分为营级以上干部队、连级干部的军事队和政治队、排级干部的军事队和青年学生队等。各学员队设有队长、指导员。学员主要来自部队,也有少数是来自根据地和从上海等地投奔新四军的知识青年。第二师师部高度重视教职工队伍建设,学校的不少处长、科长等都是红军老干部。教员以部队选拔为主,也有部分来自抗大总校和地方。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撤销时派出数十名教员和干部来到八分校,有力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力量。

  教学内容以政治理论和军事为主,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政治理论教育主要包括时事政策教育和理论课程。时事政策教育主要由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师部领导作辅导报告,一般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陈毅、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等都到校作过报告。常设的理论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发展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的建设和党的政策等。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和地理常识等内容。军事教育主要学习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思想和各种作战方式等内容,同时进行投弹、射击、翻越障碍等基本军事训练。张云逸、罗炳辉都曾为学员亲自做战术示范动作。根据形势需要,八分校还组织学员参加战斗和军事演习。1941年5月底,八分校成立不久,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动了大“扫荡”。学校组建了战斗小分队,参加并顺利完成侦察和阻击敌伪军的任务。1941年秋,八分校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长途行军和军事演习,历时半个月,行程700余里。

  八分校极为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坚持每周开展党日活动,召开党小组会,检查思想,学习党的文件。1941年9月,张云逸、郑位三、罗炳辉等向学校评选出的模范党员颁发了证章和奖品。1942年到1943年,在全校进行了革命人生观、反不良倾向的教育。1943年到1945年,学校深入开展整风运动。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纯洁了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日军政大学校训在八分校得到了严格贯彻和践行。一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新四军和根据地建设实际,力求以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第二师政委郑位三组织指导部分教员和学员深入农村开展近一个月的调研,使参加人员受到了深刻的群众教育和实践锻炼。二是弘扬艰苦朴素之风。敌后的办学条件十分有限,学员们克服没有课堂、没有桌椅、没有纸笔的诸多困难,坚持学习。八分校组织学员开荒种菜、养殖鹅鸭,既改善了伙食,又磨砺了意志。三是弘扬团结友爱之风。干部和教员既关心学员学习和生活,又处处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学员们怀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和革命追求聚集在一起,彼此互相关心帮助,结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

  八分校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注重军容风纪,每天进行早出操、晚点名,经常于夜间和拂晓进行紧急集合,强调令行禁止、分秒必争。紧张的学习之余,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晚饭后或节假日常有篮球等比赛。出操、上课和开饭前,各队都要唱歌、拉歌。每周一次同乐晚会,学员自编自演,热闹非凡。有学员多年后仍然感慨:我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困难很多,但同学们很舒畅、很惬意、很自豪、很活泼开朗,到处歌声飞扬。

  八分校与驻地关系极为融洽。学校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驻地群众的拥护。学员们经常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帮助地方防汛或者修路。在医药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学校医务人员常为群众看病送药。驻地干部群众对于八分校的办学也非常支持,很多群众将住在自己家中的学员视作亲人。家境富有的龙岗青年戴之炎受到八分校校风熏陶感染,主动捐出自家农田100多亩作为八分校操场,并带头参加抗日武装。1943年8月,八分校组织师生与地方干群联欢,地方赠学校一面写有“越抗越大”四个大字的锦旗,八分校回赠一面写有“铜墙铁壁”的锦旗。1945年8月,随着在校学员全部分配到前线部队,投入对日军的最后一战,八分校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八分校的学员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不少学员更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激烈的枪林弹雨中,实现了自己在抗大学习时为国捐躯的钢铁誓言”。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